对于太空,我们人类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精力,几乎每天都有科学家在致力于相关的研究,与之相比在线炒股配资看必选,人类对地球海洋的研究就显得极为“冷清”,以至于直到现在,人类所探索的海洋区域,也不到全球海洋的5%,并且这其中绝大部分是浅海区域,而对于千米以下的深海区域,我们则基本上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人类宁愿探索太空,也不去研究深海?深海到底有多可怕?
图片
实际上,对于人类来讲,深海确实是挺可怕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无边无际的黑暗,随着水深增加,光线也会越来越暗,到了200米左右,能见度就已经低得可怜,而一旦到了千米以下的深海,迎接我们的就是彻底的漆黑一片,没有一丝亮光。
而深海真正的可怕之处,其实是它的高压环境,要知道在海洋中每下潜10米,水压就会增加大约一个大气压,而地球海洋的平均深度就有3700米,最深处甚至可达到大约11000米,其压力有多恐怖可想而知。
对我们人类来说,深海中的高压环境是绝对致命的,哪怕是乘坐针对深海极端压力进行过特殊设计的潜水器,也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图片
当然了,太空也很可怕,所以我们人类探索太空时,通常也不会亲自去实地探测,而是会使用一些无人探测器,或者用技术手段进行远程探测,那为什么人类不使用这样的方法去研究深海呢?其实这是因为科技水平的限制。
要远程控制无人探测器,我们必须通过某种信息载体和它建立通信,这样才能对其下达指令,也能接收它传回的探测数据,同样的,在进行远距离探测时,我们也需要一个信号载体来获取目标的信息。
在太空探索领域,电磁波无疑是一个极为理想的信息载体,它的速度极快(光速),衰减小,传播不依赖介质,并且频率范围大,传输信息的效率高,可以非常方便地建立起远距离通信,而通过接收从目标物体发出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我们也可以实现对目标的远程探测,
图片
然而在深海中,电磁波却完全派不上用场,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海水对电磁波有极强的吸收和衰减作用,通常来讲,我们常用的高频电磁波,在海水中甚至连1米都传播不了,而即使是频率非常低的电磁波,最多也就能传播几百米,对于探测动辄就是上千米的深海来讲,这根本就不够用。
既然电磁波不能用,那我们能找到其他的信息载体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声波。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它依靠介质的振动来传播,由于水的密度远大于空气,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距离都比在空气中要好得多,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声波在水下建立通信(水声通信),或者进行远程探测(声呐探测)。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却会遇到了一系列的难题。
图片
比如说,声波的速度实在太慢了,其在海水中的速度只有大约每秒1500米(远远无法与电磁波的速度相比),这就意味着,海面上的母船与深海中的无人探测器之间的通信会存在着巨大的延迟,进而使得我们对无人探测器进行精确的实时操控成为不可能。
又比如说,海洋不是一个均匀的介质,不同深度、不同区域的海水,其温度、盐度和压强等等条件都各不同,而声波的传播恰恰对这些条件非常敏感,这就导致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路径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会发生随机的折射,从而让我们很难准确地预测信号会如何到达接收点,定位和通信的精度都很不理想。
另一方面,声波在海水中传播也是会衰减的,声波的频率越高,传播的距离越远,其衰减得就越严重,这导致可用信号带宽极为有限,传输速率也低得可怜,在千米级的深海,声波的数据传输速度甚至远远不如我们以前使用的电话拨号上网,慢得让人抓狂,还很不稳定。
而在水下,声波会从水面、海底、以及海洋中各式各样的障碍物表面反射回来,这些反射回来的声波会跟直达的声波混在一起,让接收端很容易分不清哪个才是真正的信号。
图片
除此之外,海洋中的背景噪声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风浪、洋流、人类的船舶、海洋生物、海底的地质活动……等等声源,会大幅降低信号的信噪比,增加通信和探测的难度。
所以你看,我们想要研究深海,目前只能利用声波,但利用声波,却又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每一个难题,都像一道枷锁,牢牢地限制着我们探索深海的脚步。
因此可以说,我们人类之所以宁愿探索太空,也不去研究深海,其实并不是因为深海有多可怕,真正的原因其实是科技水平的限制,使得我们没有方法能够对深海进行大范围、高精度、高效率的探测。
当然了,这应该只是暂时的,我们可以乐观地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在线炒股配资看必选,在不太遥远的未来,那些沉睡于深海的秘密终将被人类一一揭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先查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